Published on

我们与恶的距离-网络暴力

Authors
  • avatar
    Name
    Pony Ma
    Twitter

网络暴力

网络暴力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,许多人遭受到了网络暴力的伤害。但为什么网络世界中存在如此多的暴力行为,而在现实世界中却相对较少呢?

网络去抑制化

心理学家约翰·舒勒提出了网络去抑制化的概念,他指出在网络世界中,人们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限制和压抑,表现出较少的约束感以及较开放的自我表达

  • 有些人变得更亲昵、更容易敞开心扉,少了情感上的压抑。
  • 有些人随心所欲,做自己想做的事,说自己想说的话,不必担心会遭到惩罚。

抑制与去抑制

说到去抑制,就需要先说下抑制,简单来说,抑制就是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约束,抑制即约束力。

而去抑制就是放宽对自己的限制,网络去抑制化的六种主要原因

  • 匿名性:你不知道我是谁
  • 不可见性:你看不到我
  • 不同步:延迟回复
  • 自我投射: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表现出来
  • 游离想象:将网络当成游戏场
  • 去权威化:不受现实规则的束缚

其中,匿名性和不可见性是最主要的原因,在他们的影响下自我意识发生了变化

自我意识变化

自我意识分为私人自我意识(关注自己的想法与感觉)与公众自我意识(在意他人的看法与感受)

在网络暴力中,不暴露真实身份意味着不用负责任,不必承担后果,可以毫无顾虑地表达内心的想法,这进一步放大了个体需求。匿名性会让人更加自我,私人自我意识不断膨胀;而不可见性则削弱了公众自我意识,你无法感受到网络周围的人,也不知道他们的看法和感受,你甚至忽略了他们也是真实的人。

人们的语言更加的尖锐,顺带将真实世界中被抑制的情绪表达出来,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,这些情绪更加消极化。

当越来越多的人表达负面情绪时,会触发从众效应,认为多数人即正义。

千人所指,无病而死

越来越多网络暴力导致的抑郁症、自杀事件,也许很多人都在使用语言暴力时并不以为然,也不是想要伤害别人,但网络暴力伤害和现实中的生理伤害是完全等同的,每一句语言暴力都像是现实中被扎了一针,千人所指犹如千针所扎。

君子慎独

不要在别人见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也不要因为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,即使一个人独处、没有人注意,也要谨言慎行。

同时,要理性看待媒体报道,避免被煽动情绪所影响。不要被网络流量所左右。

近年来,国家推进公开IP地址、实名制上网等方式来减少匿名行为。同时也不断出台相关的法律措施,加强对网络的管理。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,它同样受到规则的约束,而不只是一个游乐场。

最后,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,也温柔的对待世界。